视窗
loading...
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志  > 详细页面

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来源与分布

来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2日 阅读量:1320

  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以来,瑶族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以后又被称为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瑶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梁书张赞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这里的“莫徭”指的就是瑶族。

  瑶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到隋唐时期,已有一定数量的先民进入粤北地区居住。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时,曾写了题为《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的诗篇,反映了连州地区(连南当时属连州辖)瑶族人民的生产片断。阮元的《广东通志》卷二百三十二,也有这样的记载:王睃“永微初(650年)为连州刺史,民瑶安之”。到了宋代,在湘、桂、粤边境地区,形成了一个瑶族聚居的中心。《宋史蛮夷列传》载:“庆历三年,桂阳监蛮僚内冠,诏发兵捕击之。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长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行千余里,蛮夷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就在庆历年间,宋朝统治者不断发兵攻打这个瑶族聚居中心,湖南路兵马钤辖扬畋,又进一步把瑶族迫进韶州和连州的山区。明代,广东瑶族人口越来越多。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代广东境内有瑶族的州县凡二十一,史籍关于连阳瑶族的记载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从隋唐以来,历宋迄明,现有的连南地区,就已逐渐成为瑶族的聚居区了。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有广东瑶族来自湖南的说法。这与连南瑶族民间传说和瑶经、族谱的记述是一致的,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湖南长沙、道州、辰州、江华等地。瑶经中叙述他们祖先南来“渡海”时的艰难困苦,指的可能是渡过洞庭湖或沅水。

  连南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之分,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而居,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呼为“排瑶”;过山瑶则因为其祖先以耕山为主,迁徙无常,“食尽一山过一山”而得名。排瑶分布居住的地方,在明代已经形成了“八排”。曾有“八排二十四冲”之称。排,即聚居数千人的大山寨;冲,即居住数百人以下的山村。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据凌锡华的《连山县志》记载:“排之大者八,小者七,其冲一百七十三。属连山者五大排,三小排,一百二十大小冲;属连县者三大排,一小排,十三小冲;属阳山者三小排,三十四小冲。”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为了改善瑶民的生活环境,逐年拨出专款,大批移民下山,排瑶大部分迁离原居住地,到山下平地田峒的地方定居,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分别归属白芒、九寨,南岗、三排、金坑、大掌、军寮、香坪、盘石等9个人民公社。八十年代后,先后将人民公社改为区和乡、镇,排瑶人口主要分布在金坑、大坪、香坪、盘石、涡水、三排、南岗、大麦山镇内,部分分布在三江、寨岗等乡镇。

  连南的过山瑶,据他们的族谱记载,是二百多年前从广西和湖南迁来的,其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与湖南江华和广西贺州等地的瑶族相近,与排瑶则有较大的差异。过山瑶由于迁徙比较频繁,其村寨一般小而分散,一个村寨只有十几户人家,甚至有的只有三、五户。新中国成立后,分别集中定居下来,现主要分布在寨岗镇山联的正坑、亩浪、新屋、长坑尾、白带、麦坳、红光、鹿暗、亚基寨、焦坪、板坳、风坪、坑坪、对木冲等自然村以及白水坑、板洞、新寨、吊尾、石埂等村;大麦山镇的分别居住在黄连、塘凼等村。小部分分布在三江、寨岗等城镇。

  

  资料来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怒族民居
下一篇: 保安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