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概述 > 民族文字  > 详细页面

回鹘文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耿世民 2018年01月16日 阅读量:

  回鹘文是记录回鹘语(古维吾尔语)的文字。回鹘(又作回纥、畏兀)为中国史籍上对维吾尔族的称呼。公元7世纪到8世纪时,回鹘人游牧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一带。公元744年回鹘取代突厥,在漠北蒙古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内部爆发内乱,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汗国灭亡。回鹘人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到了新疆别失八里(遗址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一带,后又越过天山占有吐鲁番盆地,并扩展到今焉耆、库车地区,建立了著名的高昌回鹘王国。在原有居民(古代龟兹人、古代焉耆—高昌人和汉人)的影响下,逐渐从游牧转入定居的农耕生活,发展了城市和商业贸易,在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逐渐舍弃在漠北时期信仰的摩尼教,接受了佛教。

  在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约859—1250年),回鹘文逐渐取代了漠北时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或鄂尔浑文)。用回鹘文记录、创作了许多作品,进行了佛教典籍的翻译工作。回鹘文成为当时新疆和中亚地区广泛通行的文字之一。

  10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南部喀什地区,到14、15世纪时,已遍及整个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在伊斯兰教影响下,回鹘文逐渐废弃不用,而代之以阿拉伯字母的文字。19世纪末以来,由于在南疆各地进行考古发掘并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藏经洞,找到了一部分回鹘文文献残卷。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学术界进一步了解了回鹘西迁后以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情况。

  回鹘文来源于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又称窣利文)。后者又来自阿拉美文,突厥人在与粟特人的交往中逐渐采用了这种文字。后来由于为回鹘人广泛使用,因而得名回鹘文。

  后来回鹘文对周围民族发生过很大影响。13世纪初,回鹘文为蒙古族所采用,经过若干变化后,形成为现代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从蒙古族那里接受了这种字母,形成满文。回鹘文在13—15世纪期间也用作金帐汗国(或称钦察汗国)、帖木儿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例如现存金帐汗国时代的“铁木耳库特鲁扎令”、“托赫塔迷失扎令”等都是用回鹘文写成的。史载帖木耳“令书记官用回鹘文记其一切征战活动”。在帖木耳王朝时代许多用突厥语写成的伊斯兰教时期的著作都用回鹘文重新抄写过。回鹘文《福乐智慧》一书的维也纳本就属于这一时代。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些文书和明代的《高昌馆来文》表明回鹘文在吐鲁番、哈密一带一直使用到14、15世纪。20世纪初,在甘肃酒泉附近发现的回鹘文本《金光明经》成书于17世纪。

  回鹘文是一种音素文字,由18—22个字母组成(因时代早晚字母数目有所不同)。回鹘文通常使用一点或两点作为标点符号。有时用四个点表示段落。

  早期回鹘文是横写,从右到左。后期即通常所见的回鹘文献,改为竖写,从左往右移行。

  回鹘文字体大致可分为写经体、楷书体、草书体和木板印刷体。

  回鹘文文献有贝叶式(左方有穿绳用的小孔,外画圆圈)、卷子式、折子式和册子式四种。

  回鹘文佛典主要为大乘教的文献,但也有小乘教的文献(如阿含部诸经)。此外也译有一部分密教文献(多译自藏文)。

  早期回鹘文佛经(如《弥勒会见记》、伦敦本《八阳神咒经》等)和摩尼教文献一样都属于所谓的n方言,保存较多的古语特点。大多数佛经则属于所谓的y方言。

  回鹘文佛教文献中以多种本生故事,譬喻经最具文学价值。《弥勒会见记》具有原始剧本的性质。

  摩尼教内容的回鹘文文献有著名的《摩尼教徒忏悔词》及多种赞美诗等。

  景教内容的回鹘文文献有《福音书》、《圣乔治殉难记》等。

  早期伊斯兰教内容的文献有《圣徒传》、《升天记》、《心之烛》、《幸福书》等。

  用回鹘文写成的文学作品有《福乐智慧》(维也纳本)、《真理的入门》、《乌古斯可汗传说》、《伊索寓言》残卷、《古代吐鲁番民歌》以及花剌子米、鲁特菲等人的诗篇等、

  用回鹘文写成的医学文献有《细达撒拉》等。

  回鹘文碑铭有乌兰浩木碑、高昌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酒泉文殊寺碑、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碑等。

  此外已出土的约200件社会经济文书对研究高昌回鹘王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19世纪上半期,德国学者克拉普洛特根据中国明代编写的回鹘文《高昌译语》一书的抄本,对回鹘语文进行了研究。此后,匈牙利的万贝里、法国的巴外德·古尔太依、俄国的拉德洛夫都刊布并研究过回鹘文文献。

  20世纪初以后,回鹘文文献的研究进入了新时期。德国米勒、勒寇克、班格和他的学生冯加班、俄国拉德洛夫、马洛夫、法国伯希和、土耳其拉赫马提(后改名叫阿拉特)、日本羽田亨等都发表了研究专著。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东德科学院在《柏林吐鲁番文献丛刊》(Berliner Tnrfan Texte)的标题下,刊布了八大册回鹘文献。近年来东德的彼得·茨木、英格丽德·瓦陵克,西德的洛贝林、彼·劳特等人对回鹘文文献的研究也作了重要贡献。

  法国《伯希和中亚考古丛刊》从上世纪50年代起已陆续分册刊布了20世纪初伯希和在新疆和敦煌考古时所获各种古代文物。

  战后,日本在研究回鹘文文献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专门成立了西域文化研究会,研究以前日本大谷新疆考古队所得的文物,其中关于回鹘文献的专门研究,收入该会出版的巨著《西域文化研究》第四卷中。山田信夫、护雅夫主要从事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研究。近年,日本庄垣内正弘、小田寿典、森安孝夫、百济康义、梅村坦等人在研究回鹘文献方面做出了成绩。

  土耳其在战后也对研究回鹘文献作出了贡献。著名的学者有:恰合台、拉赫买特、特孜江等。

  美国色那西·特肯在1969年刊布了巨著回鹘文《俱舍安慧实义疏》。1980年出版了研究德国本《弥勒会见记》的专著,同年又出版了《元代回鹘佛教文献》一书。

  中国冯家昇教授曾发表了《回鹘文大唐三藏法师研究报告》、《元代畏兀儿文契约二种》、《回鹘文善斌(斌通)卖身契》等论文;耿世民在1978—1980年间陆续发表了《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初释》、《回鹘文(玄奘传)第七卷研究》、《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研究》、《回鹘文(华严经)残卷研究》等论文。此外,李经纬、库尔班、卡哈尔、克尤木、伊斯拉皮尔、多鲁坤也对回鹘文献研究做出了成绩。

回鹘文《福乐智慧》

   

编辑:王韵茹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