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民族经济政策  > 详细页面

贵州:释放民贸民品政策的强大动能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黔民 2018年11月20日 阅读量:7310

  根据国家“十三五”期间民贸民品政策改革调整的有关精神,今年5月,贵州出台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并通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等措施,全力推进民贸民品政策落实。

  一直以来,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在帮助贵州民族地区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民族医药、民族文化、特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一批民贸民品企业抓住政策机遇,用足用活用好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在实现企业就业人数、产量产值、利润税收同步增长的同时,不仅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特殊需要,还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全省决战脱贫攻坚方面释放了强大动能。

  各族群众通过民贸民品政策分享企业发展红利

  贵州医药行业领军企业——益佰制药,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投入的万亩大果木姜子和艾纳香混搭套种药材基地,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从问天吃饭到有稳定收入的梦想。

  罗甸县罗悃镇纳庆村50多岁的布依族汉子韦丙华,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充实又满足。他成为益佰公司罗甸药材基地的长期管理员后,月收入近3000元。“我忙得很,每天施肥、锄草、防火。”韦丙华说。

  纳庆村山高田少,粮食不够吃。2013年前,韦丙华全家年收入不足1.1万元。在药材基地打工后,工资收入加上繁忙季节的务工收入,韦丙华全家人年收入接近7万元。2016年,韦丙华盖了新房,一家人终于从低矮、简陋的老房子,搬进了墙面贴着瓷砖的二层小楼。

  让韦丙华感到幸福的不仅是收入,更是能在家门口就业,可以上敬父母、下看孩子。“虽然盖房欠点外债,但是负担不大。只要能常年在基地干活,过上小康日子的梦想并不远。”韦丙华说。

  罗甸县有种植艾纳香的地域优势。2013年以来,益佰制药在罗悃镇纳庆村建设了万余亩中药材基地,覆盖农户136户632人,其中贫困户92户416人。像韦丙华一样,乡里最贫困的人家都得到了实惠,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发展中药材产业助农增收的,还有信邦制药公司。该公司在黔南州、黔西南州、遵义市、铜仁市、毕节市等地推广中药材种植,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贡献。

  石阡县坪山乡驻村包户干部陈彦说:“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后,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减少,正常劳动力月收入3500元左右。”

  今年上半年,信邦制药公司投入精准扶贫资金460余万元,其中健康扶贫资金约370万元,受益群众逾1.5万人;产业扶贫资金约75万元,帮助15名贫困村民解决就业,1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通过企业主导形成的产、供、销及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有效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

  山清水秀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募役乡桐上村,是一个布依族村。为了充分发挥当地适宜养牛的自然优势,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从2006年起,每年给当地村民买小牛饲养。10多年来,公司每年收购周边地区商品牛2万头,养殖户累计实现增收上亿元。

  种植、养殖业助农增收的效果显而易见,民族文化产品、特色食品等企业购销模式的扶贫成效也很突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回购学员产品,贫困学员因此实现月均收入3000元。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深入民族地区村寨,用现金收购手工艺人的产品,有效解决了民族文化产品的销售问题。

  民贸民品企业在政策支持下生机盎然

  一支优秀的民贸民品企业队伍,成为带动乡亲脱贫的新引擎。

  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吸收农民工100多人,少数民族职工占比达35%以上。10年来,该公司共支付周边农民工资1000万元。

  信邦制药现有职工5534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1232人。在民品生产基地罗甸县,公司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员工,现有职工455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175人。

  益佰制药公司项目经理郑健说:“国家给予的贷款贴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公司将贷款资金专用于民族药品的生产种植、技术研发以及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线的建设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等。”

  益佰制药目前有员工5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1000多人。该公司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10%以上。

  前不久,贵州省长谌贻琴到贵州百灵紫云生态蓝莓园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尽到了社会责任,帮助贫困农户实现精准脱贫,意义重大。”

  贵州省民宗委主任石松江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民宗委工作情况汇报上明确表示,要将民贸民品政策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民贸民品政策让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特别是解决了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难买、难卖的问题,一大批贫困群众从靠传统土地收入户变成产业工人,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过上了好日子。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